2015年对于消费金融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从16个城市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并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股政策之风无疑是一股催化剂,同时也吹响了各方抢滩消费金融市场的号角。

小牛资本成立三周年之际发布手机理财APP小牛钱罐子
消费金融P2P的新领域
身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锋军,一直深耕普惠金融的小牛资本也开始布局消费金融领域。“不仅传统的金融机构、电商在转型,新兴的P2P也在探索新的领域。受政策、市场、大数据征信、移动互联网技术、大众消费观念的推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正在被快速释放。我们认为,消费金融将是未来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小牛资本董事长彭铁对记者表示。
进入下半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电商、P2P等交锋的新战场。以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系,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系,以积木盒子、拍拍贷为代表的P2P都纷纷入场,布局消费金融的新战略,抢滩这个万亿级的“大蛋糕”。
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艾瑞咨询则更为乐观的预计,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平均每年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一边是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业内人士认为,进入2015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国民经济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7.0%。在我国投资效率下降、外贸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小牛资本“抢食”的机会有多大?
在消费金融领域,P2P或许只能算是后来者。早期消费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为各个商业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全国数千家小贷公司。此后,电商开始发力。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花呗开始接入40多家互联网购物平台,走出淘宝系;京东拥有“白条”一类分期付款产品,今年6月的交易额度同比增长了600%。
业内人士认为,涉足消费金融有两个最基本的资源就是金融资源和消费场景。目前,线下的场景资源仍被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牢牢掌控。这些机构过去积累的线下销售和风控团队,以及在业务流程和风控体系上的经验都是短期内难以被互联网公司所赶上的。
在线上,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业巨头则是掌控着最大的一块消费场景。并且,它们除了在各自的生态体系内打通支付消费,以及线上线下的各个环节外,还利用自己在流量、数据以及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把触角延伸至了体系之外。
那么,小牛资本“抢食”消费金融的机会有多大?
“在PC端的消费场景方面我们缺乏核心优势,但在移动端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很多垂直领域的手机端都有可挖掘的场景和机会。”彭铁认为,如同蚂蚁花呗走出淘宝系,接入包括大众点评、当当网、亚马逊、小米等40多个外部平台,P2P平台也可以专注垂直领域的手机端应用合作,对接外部场景。
此外,他认为,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也是抢滩消费金融的重要方面。“电商金融机构和虽然占据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需求是借得多、方便、快捷、费率低,而用户体验和效率正是我们的优势。”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是一家以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投资管理为主营业务的创新型金融服务机构。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投融资平台,打造出020创新服务模式,能为投资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截止目前,小牛资本通过旗下小牛普惠、小牛新财富,已经建立起线下8000余名的理财专家团队,基本覆盖全国的150家的线下网店,这也为小牛资本角逐消费金融市场提供了坚实后盾。
|